惠特布莱德奖和布克奖是英国最重要的两个文学大奖,1月24日,中国的农历大年初一,惠特布莱德年度书奖公布了获奖名单,大奖由英国作家马修·尼利(Matthew Kneale)以一部历史小说《英国旅人》(English Passengers)夺得。
此前的热门候选人之一,入围女作家罗娜·萨奇不幸在公布获奖结果前13天因长年肺气肿去世,评审团为此特地宣布她的自传体小说《仇恨》为“第二名”,以告慰其在天之灵。尼利因此得到22500英镑的奖金,约合33800美元,钱倒不多,不仅大不如诺贝尔奖,在数目上更是连老邻居爱尔兰的都柏林文学奖10万爱尔兰镑(约合11.4万美元)的一半都比不上,后者号称世界上颁给单本作品奖金最高的文学奖。比起一辈子只能拿一次的诺奖,些类书奖可以由一人多次获得。如果你能耐够大,得上十次这样的文学奖,不仅钱上不亏,没准在名望上还赚得更多。
惠特布莱德奖便是如此,它在英语世界的重要性和知名度并不亚于诺贝尔文学奖。因此,尼利在获知自己得奖的消息后十分激动。“此时此刻真让人觉得写作得到了回报,”他说,“我最想说的就是这给你以信心——对工作犹疑不定时的信心。”
一字之差的《英国旅人》听起来好像前几年轰动一时的电影大作《英国病人》,但它的故事发生在1857年,漫长而酸涩的维多利亚时代,故事描写远征南太平洋的英国冒险家,他们深信澳大利亚南端的外岛塔斯马尼亚就是《旧约·创世纪》的伊甸园。
故事由两条线索并行展开,一条发生在驶往澳大利亚的远洋船上,这艘船混合着多种使命:走私烟草、白兰地和法国春宫画,以及寻找伊甸园;另一条线索的主人公是土著皮维,他成长于自己的部落遭到种族灭绝的过程之中。时间跨越40年,20来个人物贯穿其间,每个人都以自己不同的声音,从自己的角度,讲述着对同一个事件的不同感受。尽管是一部大部分人物均属虚构的小说,但读后却能感到故事带给我们一种客观和真实的感受,看到一次包括着科学及宗教目的的探险,最后因为英国文化大举入侵,催毁岛上原始土著文化的过程。而澳洲土著文化在历史上所受的来自白人移民的不公正待遇,正是近年来当地的社会热点之一。去年悉尼奥运期间,无论是受到伤害的还是被控诉的一方,都在有意加强土著人自己独特的声音。
可读性强,语言风趣幽默,但却不流于“戏说”,应该是这部历史小说获得成功和大奖评委青睐的重要原因。借用英国《电讯报》的评语:“这是一部引人入胜、构思精巧、严肃且不失可读性的书。”无独有偶,《卫报》的评论也说,“每一页都充满着创新语言的活力,浓郁的喜剧色彩和戏剧性的恐怖被技巧纯熟地交织在一起。”